在线购票
6月12日,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汉晋风华——文物中的三国”系列讲座第三场开讲,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所潘伟斌先生从《大三国志展》上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文物展品切入,以《打开高陵之门——曹操墓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为题,从第一视角介绍曹操墓的发现、考古发掘及研究成果,从文献学、考古学、文物学三个方面论证,带领大家还原一个真实的曹操墓。本场讲座由馆务委员梅铮铮主持,100余位文博爱好者现场参与,覆盖18至70岁各年龄段人群。
潘伟斌研究员首先介绍曹操墓的发现,以《元和郡县图志》的记载、曹操墓与漳河的关系切入,结合考古勘探,确定曹操墓的位置在河南省安阳县西高穴村。1998年,在西高穴村发现《鲁潜墓志》,该墓志首次明确记载曹操墓的具体位置。随后考古队根据墓志的记载对西高穴村进行勘探发现此处确实有一座大墓。经国家文物局批准,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8 年12 月中旬开始对此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
曹操墓,坐西朝东,整个墓圹平面为“甲”字形,由墓室和墓道两大部分组成。墓室内部结构复杂,由墓道、砖砌护墙、墓门、封门墙、前甬道、前室、后甬道、后室和四个侧室组成。墓底用大青石铺地,墓顶为四角攒尖顶。潘伟斌研究员认为四角攒尖顶的规制很高,超过一般诸侯王墓,与曹操的身份相符。并向听众展示曹操墓出土文物,主要有圭形石牌、画像石、陶瓷器、铜印章、玉器、煤精石虎雕、铁器以及本次参展的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石牌等。
讲座的最后是听众最关注的地方——安阳县西高穴村2号墓为何是曹操墓?潘伟斌研究员列出如下论据:曹操墓所处台地符合文献“因高为基”的要求;从地层叠压关系来看,墓圹直接开口在东汉地层之上,上面没有夯土,证明了地面没有封土,符合曹操在《终令》中 “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要求;墓葬结构符合东汉特征;曹操墓中存在二次葬的痕迹,与史料记载卞氏死后,被合葬在了高陵内相对应;墓内发现三具人骨、一男两女,其中男性人骨经鉴定的年龄在60 岁左右, 与魏武帝曹操去世时66 岁年纪相当;地面建筑存在与破坏印证了黄初三年时曹丕的《毁高陵祭殿诏》;墓内出土的文物的种类、发现的石牌文字直接指向墓主人为曹操。
讲座结束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与曹操高陵领队、三国南北朝研究中心主任潘伟斌研究员对全国三国文化遗存相关问题进行深度交流,在今后的全国三国文化遗存调查工作中建立联系与合作。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汉晋风华——文物中的三国”系列讲座共约12场,将邀请《大三国志展》参展文物所在博物馆的研究员、亲自参与文物发掘的考古负责人或代表文物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从文物出发,解读其背后的历史信息和故事。第四场将由徐州博物馆考古部主任耿建军带来《何以慰长眠—解析汉代墓葬玉衣及丧葬礼俗》。
尊敬的观众朋友:
我馆拟于2021年9月17日22:00—24:00对试运行的“成都武侯祠智能票务线上预约系统”进行调试,在此期间无法购票,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2021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