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购票
武侯祠的维修和保护历朝历代均有记载,自康熙十一年恢复重建之后,其修缮保护工程不曾间断一直延续到民国年间。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四川巡抚于养志在其《诸葛忠武侯祠堂碑记》中记录他维修的情况,碑记道:祠庙“其有榱椽梁柱之桡弱而不支、瓴甓垣墉之缺断而不承者,与诸大夫相为倡率,悉举而更新之。”(该碑至今尚立武侯祠)于养志就所见一些梁柱、椽桷腐朽糟坏者予以更换,对垮塌的墙垣及时予以培修,其余修整并未提及。比较大的修缮工程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四川总督李世杰命华阳知县程煜、成都县丞黄铣进行培修。黄铣碑今尚存,碑中记载:“铣与开业承命维谨,鸠工庀材,率作兴事。其结构程式,悉遵上宪之手指口画,而为之营缮焉。始事于乾隆戊申二月十八日,落成于是年五月十三日。顿觉庙貌巍峨,山陵巩固。”清代最重要也是最大的修缮工程是道光五年(1825),由刘沅主持的。刘沅是清代四川最著名的学者之一,曾任天门知县,晚年在家乡致力于教学,创立槐轩学派。此次修缮刘沅根据自己所定“纯臣”的标准,将两庑(即今称为文武两廊)的法正、许靖、刘巴,以及于史无考的李彪、张虎塑像去掉。原来两庑各有12尊蜀汉人物像,经刘沅的修订之后,两庑各有14尊像共28位蜀汉英雄。计东庑文臣廊:庞统、简雍、吕凯、傅肜、费祎、董和、邓芝、陈震、蒋琬、董允、秦宓、杨洪、马良、程畿;西庑武将廊:赵云、孙乾、张翼、马超、王平、姜维、黄忠、廖化、向宠、傅佥、马忠、张嶷、张南、冯习。此外刘沅在文臣武将每位塑像前增加了一块人物事迹简要说明石碑,文字根据陈寿《三国志》中记载加以提炼而成。由此,参观者就能对人物有所了解,其传播三国文化的功能大大加强了。(刘沅碑记石刻今存武侯祠内)清代最后一次修缮在道光十五年(1835),由四川总督鄂山主持。当时陵庙已经出现部分墙垣坍塌,殿宇的一些梁椽剥蚀、糟朽。鄂山出面于是年五月初二开始施工,工程结束于八月二十六日,共耗时近三个多月。
民国十一年(1922),当时川军临时总司令刘成勋在成都耆老劝说下,筹款修缮祠庙,具体维修情况见今存祠内尹昌龄《重修诸葛忠武侯祠记》碑。完工之后,刘成勋在刘沅更换的大庙大门匾“汉昭烈帝庙”上,增加题跋,变成“献 汉昭烈帝庙 四十八代裔孙刘成勋”,以刘备之后自诩。
1949年之后,武侯祠成为对公众开放的景点。文革中武侯祠被迫关闭,因周恩来有口授保护孔庙和武侯祠的指示,内部工作人员采取种种措施加以保护而未受到大面积毁坏。1971年,文革中被特邀著名英籍华裔女作家,社会活动家韩素音(Elisabeth Comber,1917-2012)到成都,专门提出要到武侯祠参观。鉴于武侯祠尚处于关闭状态,且部分人物塑像胡须、手指等有残断,所有匾联均被毛泽东语录和文革口号标语覆盖,祠内一片残破景象。于是工作人员借机集中精力对环境予以打扫,清除覆盖物,并特邀民间艺人对人物塑像残破处加以修复,外宾走后武侯祠遂逐渐对公众开放。
武侯祠自上世纪开放以来,保护维修工作虽一直未间断,但限于当时保护手段和技术落后,维修其实仅仅是局部修缮,而涉及到大型工程维修则没有实施。2008年“5.12”大地震后的维修保护工程,应算是近代最重要的保护工程,略作介绍。
2008年“5.12”大地震,造成了武侯祠古建筑部分受损,其中诸葛亮殿院落出现:大殿屋脊中堆灰塑断裂;殿北面廊间1根随檩枋榫头断裂并掉落;钟楼古钟挂梁纵纹开裂,伴随余震的产生,裂纹不断蔓延;钟楼、鼓楼翼角断裂、脊饰脱落、檐上瓦垄下滑;过厅排架倾斜等。在2007年7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复的《成都武侯祠文物保护规划》诸葛亮殿院落被定为“核心文物保护区”。从2008年——2010年,各级财政先后拨付700余万元用于灾后重建,其中300万元用于诸葛亮殿院落文物维修项目。
诸葛亮殿是极为传统的庙宇建筑,由过厅、东厢房、西厢房、钟楼、鼓楼、孔明殿6组建筑围合而成,总建筑面积1588平方米。文革中也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致使诸葛亮殿院落基本保存完好,但因时代久远,古建筑材料的糟朽在所难免。上世纪80年代成立博物馆后对院落进行了全面维修,由于当时保护技术落后、物资和经费匮乏,维修时使用了不少非传统建筑材料,所以这次修复特别强调严谨的态度,维修保护方案必须科学,严格执行文物保护维修的一切规章制度。武侯祠蜚声海内外,常年观众不断,为了满足游客参观需要以及确保人员安全,工程采取开放性施工。院落内所有建筑均揭顶维修,施工期间院落内主要通道均保持开放,诸葛亮殿通过防护材料将大梁以上部分和游客活动区域完全隔绝,做到边开放、边施工,这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施工过程中的一次创新。
整个孔明殿院落文物维修项目完全遵照国家及地方现行法律、法规、规范等程序要求执行。项目从设计、立项、招投标、施工均符合《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等要求,文物保护理念贯穿始终。我们在维修中一些古建筑必备的材料使用及具体要求方面重视细节比如:
瓦件:首先对拆卸保存的瓦件规格、型号进行统计,对于烧瓦泥土含沙率、瓦窑密闭性和成品硬度、密度也做了要求。通过调查和比较,位于成都东面洛带古镇一家从事烧瓦近30年的企业尚保留人工制瓦的传统,且引进的原料土为龙泉一代含沙极少的黄泥,瓦窑几十年来不断完善和改良,密闭性强,高温持续时间长,经设计方、监理方检验通过后在该厂订购了所有瓦件。
瓦垄用瓦钉固定。采用成都郫县 “古城”铁器铸造世家铸造瓦钉,其产品不仅规格统一;而且历经风雨外表锈蚀但内部仍坚固耐用。钉入椽子2—3CM、瓦面外露2—3CM,钉帽圆形直径约为整个瓦钉长度的1/5。
生石灰(CaO):要求与草筋泥搅拌后,在自然条件下氧化,形成粘性强、强度高的“泼灰”,大量使用于筒瓦裹垄、灰塑、编壁墙等视觉较强部位。生石灰的纯度越高、与草筋泥搅拌越均匀、熟化时间越长则效果越佳。为此,项目办决定先在施工场地内搭设一座搅拌池,提前在秋冬干燥季节将生石灰运到施工现场并开始加工,这项工作不间断持续了近3个月。
制作泼灰选用彭州产优质生石灰,严格控制过火生石灰及欠火生石灰的进场。生石灰进场后在现场用砖砌筑熟化池熟化,熟化采用洁净的自来水,专人负责润水熟化;在其熟化闷制十至十五天后,再用孔径150目以内的筛网过滤后进池浸泡,隔天即可翻池,俗称“洗灰”;一般情况下需要翻池“洗灰”二至三遍,达到去“头”留“尾”的效果;经过以上操作,制作出来的泼灰细度模数在1.5~1.8之内,含水率在20%左右。经设计方、监理方检验,泼灰质量达到优质标准。
麻刀灰制作:使用过筛及熟化的洗灰和细青灰进行拌合,麻筋采用优质小黄麻,经过现场手工梳洗去出杂质后,用铡刀铡至2-3cm长左右,再用软竹签加工松散,并在充分弹拍松散后分层逐一添加拌合均匀,根据使用部位的不同分别拌合大麻刀灰、中麻刀灰及小麻刀灰;其拌制方法采用四干四湿的方法进行拌合,并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拌制好的麻刀灰须拌合熟化十二小时后方可使用;但拌制好的麻刀灰超过24小时则禁止再继续使用。
锤灰制作:锤灰严格按照地方传统原有灰塑材料配比和工艺拌合锤制,拌和锤灰的泼灰必须闷制熟化完全后方可用做锤灰原料。锤灰灰料拌和做到七干七湿,灰料掺水后闷至12小时后开始加颜料、辅料和棉花绒,加棉花绒时灰料应已具有粘聚性。添加棉花绒采用摊灰饼分层撕绒添加,添加的棉花绒必须均匀,不起团不起条丝。待所有灰料拌合好后就开始锤制锤灰,锤灰锤制的遍数不少于5遍,且保证灰塑使用的和易性、粘聚性。锤制好的灰料须严格控制与空气接触时间,当天锤制立即使用。
此外,诸葛亮殿、钟楼和鼓楼屋面脊饰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为保护和传承这些脊饰灰塑的独特性,我们特邀都江堰传统灰塑世家的老匠人对脊饰款式、材料配比、做法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编写“技术交底”。对屋面脊饰所有灰塑均绘制了大样图,并制作样品3套进行效果对比。对建筑屋面整体搭设防护大棚,避免阳光照射产生裂纹。新、旧脊饰构件联接处,对旧脊饰构件用水沁润24小时,增加粘结性;将断面均匀表面略凿出纹路,以增加新构件的附着力。新脊饰构件安装时,延续传统做法,中间加铁丝;铁丝经过防锈处理后,再用麻丝绳缠绕3圈。这样大大增加了脊饰外型的稳定性。
四川地区气候潮湿,木腐菌和白蚁繁殖迅速,且现有的防治手段尚无法彻底根治这两种病害,因此当地传统建筑木构件,尤其如椽子、连檐、博封板等小木构均有一定的使用年限;只要按照原材料、原工艺及原规格制作添补件,还应符合文物保护原则,一切要以现实出发、满足建筑的安全性为原则,并正确对待和宣传文化遗产保护,才能更加科学和规范的进行这项工作。因此,在木材的选用上,基本原则按照每个部位原材料更换;大木构使用20年以上旧建筑拆卸下来的老料加工;小木构选用库存3年以上四川藏区冷杉木新料,经过烘干、防虫、防腐后加工完成方可使用。对于柱子、梁、檩的制作,也是严格按照传统工艺要求完成。木构件白蚁防治方法具体是:旧木构件用10%吡虫啉浓度药液进行喷涂。然后保存在避雨区阴干。其中针对旧木构件虫眼较多,采用注射法将高含量(20%)的氟酚合剂(氟化纳35%、五氯酚纳60%、碳酸钠5%)注入虫眼中,使药剂充分渗透深度杀虫。用二硼合剂(硼酸40%、硼砂40%、重络酸钠20%)喷涂所有旧木构件3遍,在构件表面形成保护层。所有虫蛀废木料拆卸后立即喷洒10%浓度ACQ(铜盐和烷基铵化合物,新型防虫防腐药剂)溶液3遍,并在24小时以内转运指定地点焚烧。新木构件白蚁防治,则在新构件运往施工现场前,用10%浓度ACQ溶液加压浸泡24小时然后阴干。断白油饰,在底油和色油中分别加入5%溴氰菊脂涂刷3遍,使构件表面形成油性保护层。易虫蛀部位如连檐、博封板、悬鱼等,增刷生桐油2遍。
木构件防腐:木构件防虫处理后,将表面浮沉清除,用熟桐油涂刷三遍钻生。易腐蚀部位如老角梁、仔角梁、檐椽、飞椽、连檐等,涂刷熟桐油后再涂刷两遍生桐油,使表面形成保护层,消除木腐菌滋生条件。新构件自然裂纹后,喷洒10%浓度ACQ溶液2遍。
编壁墙(竹编夹泥墙)施工措施:编壁墙材料准备上,竹编选用三年生优质慈竹;泥土选用优质无沙黄土;草筋选用当地优骨稻草。2、将草筋剪成长约2cm碎片,与黄土加水人工翻踩搅拌;每日搅拌3次,持续时间不少于10天,待草筋完全失去脆性并与黄土完全混合后方可使用。编壁表面月白灰选用优质石灰膏,内掺细麻丝每日拌合3遍,熟化15天后方可使用。抹泥灰前将竹编基层清理干净,用喷雾器对需抹泥灰面喷水,直到竹编被水闷透,抹草筋泥2遍并压实,如发现裂纹继续涂抹,直至裂纹完全消失。月白灰涂抹于草筋泥表面3遍,涂抹中尽量保持表面评审,无开裂、空鼓。月白灰涂抹完毕后至少阴干20天以上方可涂刷月白浆。按照地方传统刷浆做法,在月白浆中加入少量松烟,使编壁微显蛋黄,与木构色调相协调。
上述工程经过严格的立项、招投标后,于2009年11月正式开工,2010年12月13日完工,同年12月28日,四川省文物管理局受国家文物局委托对武侯祠孔明殿院落文物维修项目正式验收;到会评委包括古建筑、建筑结构、化学保护等国内知名专家9位。四川省文物管理局负责人和专家通过现场查验、竣工资料比对和听取项目办各方汇报后,得出结论如下:该工程保护原则正确、保护措施合理、管理科学,为四川地震灾后文物保护优良工程,建议申报优秀文物保护工程。2015年,武侯祠在文物保护方面实施了两项重大工程项目:
一是实施汉昭烈庙院落文物建筑维修及彩塑、壁画保护工程,成都刘湘陵园文物建筑维修工程、成都武侯祠文物区中轴线地面维修工程等文物保护工程。上述保护其维修工程除刘湘陵园文物建筑维修尚在施工中,其余已经完成进入验收阶段。
二是落实电气火灾防控系统试点工程,武侯祠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省内唯一的电气火灾智能防控试点单位后,编制完成成都武侯祠文物古建筑电气火灾防控系统试点工程设计方案,现已经国家文物局审批同意,正实施工程前期手续办理。
尊敬的观众朋友:
我馆拟于2021年9月17日22:00—24:00对试运行的“成都武侯祠智能票务线上预约系统”进行调试,在此期间无法购票,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2021年9月17日